鱼的寿命是多少年?
根据不同的品种,鱼的寿命差异很大。在自然界,鱼类依靠天敌和自身技能捕杀率很高,能够活到性成熟的很少,因此大多数鱼种都处于“夏令时差”状态——夏季大量繁殖,秋季成熟开始迁徙并换毛,冬季低温休眠。而经过人类干预后,许多鱼种都可以避免天敌伤害并且营养供应充裕,这样它们的寿命就会延长很多。目前,已经发现寿命最长的鱼可以达50年以上。 当然,这与人类长期接触有关。人类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吃鱼肉、钓鲤鱼、养金鱼,随着年龄增长与鱼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。有研究表明,人与鱼相处的时间越长,越能观察到鱼的种种生理指标发生“年轻化”,比如心律、血压等,甚至行为指标也会趋同,比如都会更倾向于对“陌生人”试探性攻击而不是“熟人”温和。 有科学家曾经研究过生活在瑞士日内瓦湖中的鲑鱼,它们每年春季溯河而上,回到出生地繁殖后代。科学家发现,这些鲑鱼不仅记忆能力很强(小时候被电击过的人能在几年后将电击位置指出来)而且性格也更加开朗,面对人类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温柔与亲近。 不过,当把刚刚捕获的鲑鱼放在玻璃缸中时,它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咬人。但是只要你每天给它喂食,不断和它互动,一段时间后它就会不再紧张了。即使你把手指伸到它的嘴里,它也不会咬了。 其实,人的寿命与生态位密切相关。一般来说,处在低营养级(即生物链底层)的生物,由于竞争剧烈,生存压力比较大,寿命通常不长;而处在高营养级(生物链顶层)的生物,由于竞争相对缓和,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强,可以活得比较久。
那么,既然人是高等灵长类动物,处于食物链顶层,为什么我们的生命周期还不超过100岁呢?研究人员认为,这可能与人是恒温动物且大脑发达有关。
人体新陈代谢快,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,虽然体内能量产生细胞为数不多,但每个细胞的产能却非常高。这样高消耗的能量产出,需要补充更多营养物质,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营养跟不上,人就很容易生病,寿命也不能保证。 另外,高温环境也会导致生命缩短。曾有研究者让小鼠在32℃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生活,6周后,48%的小鼠死亡;而在14℃以下的环境中,没有一只小鼠死亡。温度对于生命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