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雌雄鸟有吗?
在动物界,确实存在“半雌雄”现象(她叫“两性异形”)。不过,它并不是由鸟类演化而来的。 许多无脊椎动物(比如蠕虫、寄生虫等)都是雌雄异形并且能够自由交配的,而且雄虫一般都比雌虫漂亮。但是它们并没有生殖隔离,因此不能产生可育后代,这实际上就是昆虫、蜘蛛和蚯蚓等等低等动物中常见的“两性同体”现象。 而鸟类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,在进化上远比这些低等无脊椎动物复杂。不可能出现像寄生虫一样的“两性异形”。 但是,如果将鸟的性别比做成1:2或者3:4这样的“伪雌雄异形”呢? 其实也很简单。
首先,从雄性产生精子的时候开始。让一只公鸟单独繁殖一段时间,等到他体内储存了足够数量的精子后,把不同的公母鸟关在一起,然后让它们交配。这时,体质好的公鸟就会凭借强壮的体魄抢占其它公鸟交配的权利;而体格差的公鸟则得不到交配的机会。这样,通过优胜劣汰,最后就能得到“伪雌雄异形”了。当然,这种经过人工干预获得的“伪雌雄异形”其实只是一堆基因型的集合而已,没有实际意义。 如果我们不进行人工干预的话,鸟类的自然性别比例一般都是1:1的。但是,如果环境条件变差,食物缺乏,鸟类就可能自发地形成“伪雌雄异形”以增加繁殖成功率。这在鸟类生物学中叫做“性分化”。
巴单优质答主多数的鸟是通过性器官来辨别其性别,雌鸟具有输卵管和卵巢,雄鸟具有精巢和输精管。但也有少数鸟类的雄性和雌性具有相似的生殖器官,如蜂鸟、翠鸟、秧鸡,它们的性别主要依靠行为和栖息地来决定。蜂鸟在交配期间,雌鸟飞停在枝叶上等待雄鸟,在交配后,雄鸟为雌鸟筑巢。多数秧鸡在交配时期,雌鸟只在黄昏和夜晚出来觅食,白天休息在矮丛里等待雄鸟。
翠鸟和蜂鸟交配时期,雄鸟经常攻击比自己为大的鸟,这种鸟被称为假雌鸟,不招引自己同种的雄鸟。当其他雄鸟飞来时,它也像雌鸟一样保护自己。雌鸟用这种奇特的方法来吸引雄鸟前来给它送食物,待建立感情后,雌鸟才同意到自己巢中去交配。
最近,匈牙利的科学家发现莺雀中存在着半雌鸟或半雄鸟。莺雀是一种比较普通的雀类,在欧洲、亚洲西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均有分布。人们发现这种莺雀的雄鸟喜欢把羽毛筑成一个拱形的巢,再在里面建造一个杯形的内巢,这种拱形巢能防止天敌直接进入内巢;而雌鳥的巢仅是一个杯形,结构也比较简单。一般鸟巢都是由雌鸟完成的,所以,在这里所谓的“半雌鸟”或“半雄鸟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雌鸟或雄鸟,而是从筑巢这种行为上讲的。
匈牙利的科学家对莺雀作了近4年的观察。莺雀在北欧的繁殖季从4月初开始到8月底结束,它们通常要完成一次繁殖,有时也进行两次繁殖。该地区的莺雀约有25%是具有领域性的,40%的莺雀在繁殖期间,其活动仅限于雌雄配偶之间。通过研究它们的交配行为和对雏鸟血液中性激素的分析,人们发现该地区的莺雀由25%的“半雄鸟”、25%的“半雌鸟”和50%的正常雌雄鸟组成。它们的幼鸟中,只有少量的正常雌性或正常雄性,其余都是“半雌鸟”和“半雄鸟”。“半鸟”和正常鸟不同,它们的巢的结构没有严格的性别化行为。
这些莺雀的“半鸟”与正常鸟之间在交配上似乎不存在着选择,在一个繁殖季节中,“半鸟”和正常鸟之间的交配关系,与正常的雌雄鸟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。“半鸟”除了巢筑行为和其他性别有差异外,在其他行为上都是正常的。这些奇怪的莺雀对鸟类学的性别研究提出了挑战。
这种莺雀中半雄鸟和半雌鸟的产生,在鸟类中还是首次报道,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,对莺雀的生殖行为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,这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,也有待于科学家去作进一步的研究。